禅修一

2018-04-28T11:08:58+08:00 | 6分钟阅读 | 更新于 2024-07-28T11:40:03+08:00

g1eny0ung
禅修一

记录一下我在丹东禅修之后的收获,第一部分。

我在 2024 年 7 月 28 日重新整理了这篇文章。因为在重新读了一遍后,发现自己之前写的有一些地方不够清晰。 这次整理也算是让自己要恪守知行合一。

前情

3 月 23 日 - 4 月 1 日,我在丹东双灵内观中心度过了 10 天的生活。在开始之前,我意料之中的是: 我将要接受十天与外界隔离的,完全丢失现代日常习作的一种生活方式。4 点起床,9 点半休息,每天 10+ 小时的静坐,过午不食, 约 10 天不能够说话,没收通讯工具。由于我忘了带着手表,这让我在前几天也丢失了时间的概念。

在前七天的生活中,我的内心深处完全处在不断的翻腾,妄想,疑惑的一种状态。而让我意料之外的是, 在每天晚上禅修的开示中,录音带中所阐述的东西与我所了解的心学在很多地方都能互相重叠。 虽然我的禅修不是很尽功夫,但在解除禁语的前两天,也就是第八天和第九天,我好像通过内观体悟到了下面三个词的意思:

知行合一,致良知,无常。

前两个词是王阳明心学中处处可见的,最后一个词是内观(Vipassana)中不断阐述的。 我打算用 4 篇文章来分享我体悟的东西。前三篇每一篇都对应其中的一个词,最后一篇就当作附录,说说我自己对周围人事物的一些看法。

知行合一

今天是 4 月 28 日,距离禅修结束已经快一个月了。我本来打算在禅修结束后,重新认真地通读一次传习录再开始书写这些文章的。 可是在两天前,我在请教朋友书中某个字的字意的时候,她最后跟我说还是不求甚解好一点。这给了我一点启发, 精确的语义不是最关键的,即使这个字我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,但它也不会影响到整体文意,不要去抠一些本不应该去抠的细节,这样会让你陷入到纠结之中。 同时我想,我也没有必要去纠结必须认真地通读完传习录这件事上,内心即刻所触及的地方,就是知行本身。 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我的内心已经了解到了我如果穷究文意,那可能会让我无限拖延,这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,倒不如直接下笔。 在想到下笔的那一时刻,我开始做到了知行合一,意思是我在想到了这一点的同时,我也认定了这是我应该做的。 在我现在书写的这一时刻,我继续做到了知行合一,因为我在内心已经做好了这篇文章,文字早已经酝酿好了, 而不是说我想出来要写一些什么才再去用键盘敲打出来。

今天主要想聊聊我体悟的知行合一,但是对它的讨论同样也脱离不了致良知无常,后面的文章也是同理。 所以不要把它们隔离分开而论。我只是为了行文方便,其实这三个词是一体的。

关于什么是知行合一,首先请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上,在我看来,这四个字最重要的是。 如果你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知行上,你会很容易陷入到知行顺序的陷阱里,比如我应该先知道什么,然后再去做什么吗? 亦或者我应该先做什么,然后再通过行动反馈出来什么吗?我当初就是不断思索知和行的关系,放弃了思考本质上的东西。那么什么是本质的东西呢?

。知行合一映射的是什么,就是心。而不是什么我要先知道什么道理,然后去做什么事情,这些都是带有主观性的。 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他的心,我们日常所做的一切一切都是心动,传习录中用以下两句话来概括:

无善无恶心之体

有善有恶心之动

什么叫做无善无恶心之体呢?在你没有与心交流的时候,心就在那里待着,你没有经历过什么, 你的心就不会有感受。而有善有恶心之动,就是内心被你所经历的触动了,然后反射给你一些东西。紧接着传习录中继续说:

知善知恶是良知

为善去恶是格物

你一次一次的被触动,心就一次一次的反射,到最后可能过了很短的时间,也可能过了很长的时间,你在抛开私欲和偏好的情况下找到了你想要的一个东西, 这个东西就叫做良知(此时先不纠结什么是良知,暂时理解为是一个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)。 善恶这两个字,不要用字面意思理解它们。善不是做善事,恶也不是做坏事。善是你所希望的东西,恶是你所不希望的东西。当你有了良知之后, 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你所希望的,什么是你所不希望的,之后这个不断反复的修正过程就叫做格物

在禅修的过程中,我们每天都要保持很长时间的静坐,同时还必须全神贯注地遍扫全身,从头顶到脚底, 感受身体每一处地方所发生的感受:热,冷,麻痒,潮湿,疼痛,舒爽等等。我们也必须尽量减少身体的动作, 去观察这些感受。在最后的两天中,这些感受达到了一个高潮,我的胡思乱想也逐渐到达了一个顶点,这时候我开始强迫自己做出一些改变, 尽量摆脱思绪,去观察这些感受。就这样可能慢慢地过了一两个小时,我好像可以客观地观察这些感受了,疼痛虽然不会消失,但是我在观察了它之后, 没有留恋在想要去除这个感受上,既然痛了,那就痛吧,我没有办法去强行地改变它,我应该去寻找下一个感受了。就这样当你能客观地观察这些感受的时候, 心里不再升起任何习性反应的时候,你就能感受到平常心。当你感觉麻痒的时候,你就不自觉地想去抓挠,当你感到疼痛的时候, 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改变坐姿,这些都是习性反应。而不升起任何习性反应不是说去抑制疼痛,不是这样的,因为越是去抑制,越会因为抑制而产生更多的反应。 这就像你所希望的东西有时是你不希望的,你所不希望的东西有时也是你希望的,你想要找到真正希望的东西,那就需要抛开你所想的,去感受事物本身。客观地观察这些感受,就是上文所说的格物。 而格物的外在表现便是知行合一,在禅修中,你知道这些感受,你不会因为这些感受而产生习性反应,你只是客观地观察它们,自然而然的观察,然后做出相应的行动。

我们总以为知和行要分开,知和行要相互补充,相互印证,但从这里开始就已经错了,因为你在主观上给知和行赋予了意义,从而掩盖了你内心已经存在的答案。 知就是心,行也是心,心就是一。就像我之前也感受过的,别为了想干什么而去干什么,比如别为了读书去读书,大众言论会说每个人都应该去读书, 你听到了从而去读书,这就是知和行分开。那应该是什么,应该是内心想读书而去读书,不掺杂一丝无关的念头,内心已经有了答案,只是它需要被不断地修正。

这就是我对知行合一的体悟,也欢迎看到这里的人一起讨论。

后记

其实抛开知行合一不谈,只论做事,我觉得阳明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。我把这段话贴到这里来,与大家共勉:

立志用功,如种树然。方其根芽,犹未有干;及其有干,尚未有枝;枝而后叶;叶而后花实。初种根时,只管栽培灌溉,勿作枝想,勿作叶想,勿作花想,勿作实想。悬想何益?但不忘栽培之功,怕没有枝叶花实?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
© 2016 - 2025 g1eny0ung 的博客

🌱 Powered by Hugo with theme Dream.

关于我

Hi,这里是 g1eny0ung 的博客。g1eny0ung(或 g1en)是我在互联网上经常使用的名字。

我是一个热衷于开源的软件工程师,在这里我会记录一些关于技术或者生活上的事情。欢迎你通过评论或者邮件与我交流。

赞助我(Sponsor Me)

如果你喜欢我的作品或者发现它们对你有所帮助,可以考虑给我买一杯咖啡 ☕️。这将激励我在未来创作和维护更多的项目。🦾

👉 请我喝一杯咖啡

If you like my works or find them helpful, please consider buying me a cup of coffee ☕️. It inspires me to create and maintain more projects in the future. 🦾

👉 Buy me a coffee

知识共享(Creative Commons)

此网站的所有内容都遵循 CC BY-NC-SA 4.0

All contents of this website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

社交链接